很多父母都会发现,孩子在游戏时经常自言自语,他们的表达有时正确,有时错误,有时颠三倒四,有时叽里呱啦,甚至让人完全听不懂。
这其实是幼儿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们自己可能也不知道在说什么,但已经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词汇使用技巧。
由于0-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语言发展会受到遗传、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规则泛化等逻辑性错误。
所谓规则泛化,其实就是用词不当。
例如:听大人们说“一个星期”,“一个月”,自己就说“一个年”,“一个天”。
为了研究儿童是如何获得语言的,儿童语言专家琼•伯克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琼•伯克虚构了一些不存在的“新词”和“新事物”,做成卡片,呈现给一群4-7岁的儿童并测试他们的掌握程度。
结果揭示出儿童不仅依赖语法规则,而且能够提炼新规则,并把这种规则用于新的情境。
这正是幼儿的语言常常缺乏逻辑性的原因之一,他们善于模仿和总结,但受到知识经验的限制,经常会“自以为是”地使用语法规则而闹出各种各样的笑话。
所以,当听到孩子错误的表达后,家长不要笑话孩子,应该尽量开发孩子潜在的语言能力,这对孩子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父母若想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语言环境中的最重要的人,每天接触的时间最长,所以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多对孩子说话,要多和孩子交流,吃奶、睡前、玩游戏的时候都要多说,要看着孩子说。当孩子会说话的时候,尽管会说的慢、说错话,但只要家长主动和他说话,对他就是鼓励。
说普通话,不要用方言,要注意发音、用词、语法的正确性,尤其是方言中的问题。比如把牛奶念成“liú lǎi”,“ying”和“yin”不分,自己说成“记几”,吃饭说成“七饭”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
孩子出现这种问题时,家长也要及时纠正,否则形成习惯后,再改就很费劲了。当然,还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讨论不适宜的话题。
引导包括两方面,正确性和拓展性。
孩子刚学会说话时,父母要及时引导。比如,孩子说“呜呜叫”,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说“汪汪汪,小狗叫”,等孩子知道“小狗叫”的时候,父母可以问他“小狗什么时候叫?”“谁家小狗在叫?”等。
如果单纯的让孩子说什么,孩子多半会反感,也没有效果,因此父母可以用一些趣味形式让孩子爱上说话。
①图画。用图画给孩子说故事,一边让孩子看图,一边说给他听,还可以让孩子也尝试说几句,这样一个故事下来,孩子不仅说话得到了锻炼,注意力也得到了培养,还学到了知识。
②游戏。家长如果和孩子玩“大花狗与小黑猫”的游戏,就可以尝试让孩子说“黑色、白色、小猫、大狗、汪汪、喵喵、捉老鼠、啃骨头”等词语。
游戏过程中,对“生气”“高兴”等非具体形象的词汇,家长可以通过表演,让孩子感觉到,表情可以浮夸一点,这样孩子可以更容易看出来。
③儿歌。儿歌也不错,也是开发孩子语言潜力和学习的好方法之一。比如“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不到30字,就把小兔子的特点表现了出来,这种唱歌教学比单纯地说效果好很多。
此外还有童谣、诗歌、绕口令等,朗朗上口,篇幅不长,趣味性强,题材包罗万象,特别适合孩子。
每个孩子身体和心理都不一样,语言的发展也会因人而异,有的孩子语言起步早,有的孩子起步晚,父母一定不能操之过急,只要孩子正常,早晚都能学会说话。
此外,父母不要经常把孩子的错误当笑话来讲,这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要多鼓励孩子,认真倾听和交流,不随意打断孩子说话。
幼儿语言发展的一般阶段:
前言语阶段(1岁前)表现为哭、咕咕叫、咿呀学语等。
单词句阶段(12个月):表现为词和手势、动作的结合,用简单的话来表示复杂的意思。如“妈妈”的意思可能是要妈妈抱、亲亲妈妈等。
双词句阶段(18个月):表现为把两个词连接起来,通过词序的不同表达不同的意思。如“妈妈书”,意思可能是让妈妈给他拿书、让妈妈讲书上的故事等。
简单完整句阶段(2岁到2岁半):表现为句子中有主谓语,句型简单。如“爸爸在哪儿?”
无关联词复合句阶段(2岁半到4岁):表现为句子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合而成,但没有或很少有关联词。如“妈妈上班,我上幼儿园”。
关联词复合句阶段(4岁以后):表现为句子由两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关联较密切的单句组合而成,并出现关联词,即成人式的句子结构。如“因为妈妈要上班,所以我要去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