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正在康复期的孩子说话,究竟要不要遮口?特别是做了人工耳蜗后,为了训练孩子听,最大限度调动孩子的听觉潜能,是否更要句句话都遮口呢?孩子如果看了口型,是不是证明他们不在好好听了呢?
对这些让家长和不少康复教师都头疼的问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喉科梁茂金医生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不少令我们“吃惊”的结论,这也对听觉康复是否一定按“常理”出牌提出了挑战。
避免唇读和过度使用唇读
在由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听力论坛上,笔者就康复中的孩子是否需要“遮口”的问题,和梁医生进行了探讨。
梁医生曾经跟踪了一个8岁孩子的康复过程。这个孩子是先天性耳聋,2岁时开始戴助听器,可用语言交流。后来听力逐渐下降,助听器效果不佳,但孩子唇读能力很好,通过唇读基本可交流。 5岁时这个孩子做了右侧人工耳蜗植入,植入后听觉反应很好,康复期间听觉言语恢复也不错,基本能用言语交流。但康复半年后,孩子进入正常小学,因“怕人笑”不愿戴人工耳蜗,到8岁时返院复查时发现,孩子既丧失了“唇读”能力,也基本没法用听觉语言交流。这让梁医生得出一个结论,孩子过度使用唇读后听觉交流就变差了。
梁医生又举了一个四岁孩子的例子,这个孩子也是先天性耳聋,人工耳蜗术后8个月,梁医生回访了该儿童,得知孩子术后一直在家康复,言语不清,难交流,不愿说话。梁医生追问病史和康复的过程后发现,孩子家长在耳蜗开机后一直避免孩子唇读。这似乎表明,孩子在康复早期不使用视觉辅助,听觉康复效果也不理想。
借助唇读加快语言理解
谈到听障儿童学习过程中视觉代偿问题,梁医生发现,对于唇读能力强、语言基础差的孩子,在早期借助他们熟悉的唇读、文字作为语言训练的桥梁,能起到加快孩子理解语言含义的作用,从而加快学习。 但是过度靠肢体语言,如手语、唇读等,可致听觉功能下降,影响孩子最终的恢复程度。
对于耳聋后视觉代偿对孩子语言康复的影响方面,梁博士又进一步做了深入研究,他表示自己虽然是一个耳蜗植入手术医生,但如果没有弄清听觉康复中的种种疑惑,似乎手术后的效果也要大打折扣。
众所周知,耳聋儿童由于常常依赖视觉交流,形成了视觉代偿,在耳蜗手术后的早期康复阶段,也常需要视觉辅助来学习听觉能力。 梁医生在研究中发现了完全不同的两种研究结论:
有研究认为视觉辅助在早期能促进患儿的听觉康复;
但也有研究显示早期的视觉言语会影响听觉康复,因为视觉记忆较听觉记忆更为有利,如果不避免视觉辅助,视觉的优势可能持续维持,最终会影响听觉康复。
使用人工耳蜗后,视觉代偿下降
梁医生的研究发现,如果给孩子的视觉刺激过度,就会出现视觉功能占据听皮层的现象。孩子耳聋后,过度的视觉使用会形成视觉代偿,听皮层逐渐为视觉功能所占据。而这种视觉代偿的形成与视觉使用习惯有关。
国外研究者Sandmann等通过对11 名语后聋人工耳蜗患者,和11 名听力正常对照发现:全聋的患者视觉刺激能激活听觉中枢皮层,并且视觉激活的听觉皮层区域越大,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刺激逆转的激活区域越小,则听觉恢复效果越差。
最后,梁医生综合诸多研究和自己的科学分析,获得结论:先天性聋的儿童存在视觉代偿,视觉刺激激活的听觉皮层占主导。随着耳蜗的使用,听觉皮层对视觉信息的参与下降。
梁医生在研究中发现,儿童随着人工耳蜗的使用,视觉代偿下降,并在开机后6个月开始较为明显。可能是早期儿童的学习依赖于视觉辅助,孩子植入耳蜗初期,对视觉信息的依赖还比较深,而随着基本学习的完成,孩子可转为依赖听觉进行学习,视觉作用减弱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听力恢复好的孩子在开机12月时,视觉代偿下降,但不可否认的是其视觉辅助对听觉康复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结论
梁医生最终得出结论,耳聋儿童的听觉中枢长期被视觉信号占据,不可否认,视觉代偿存在于先天性耳聋的患儿,在制定听觉康复方案时不能忽略甚至回避这个因素。 但随着听觉的使用扩大,孩子的视觉代偿下降,其下降的幅度与听觉康复相关,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明确促进其视觉代偿下降的因素。
对听障宝宝家长的启示
1) 视觉辅助在孩子的康复过程中,一直被大部分家长拒之门外,梁医生的研究肯定了视觉辅助(包括唇读、文字和读图)在听损儿童语言学习中的价值。适度的视觉辅助不应被当做孩子学习中的禁区!
2 )过度使用视觉会让影响听力康复,所以既然孩子已经做了最好的听力补偿,还是应该把听力刺激作为主要的训练手段。
3 )耳聋儿童的视觉代偿,可以作为孩子今后发展道路上的一项优势对待。进入小学阶段后,我们的孩子因为视觉敏感,认字早、观察力强、视觉记忆力强,这些对他们适应小学生活也有着重要作用,家长在康复过程中,要好好利用孩子的这项优势助其发展。
转自——聆听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