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聪】如何激发孩子主动沟通
发布日期:
2025-09-30
浏览次数:
【育聪】如何激发孩子主动沟通


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苦恼:“同龄的孩子都会说话了,而自家孩子还没有语言,或者说话一堆火星语,完全听不懂在讲什么”


孩子语言发展慢,如开口迟、讲话少、讲话有困难、讲话讲不清楚等,家长们常常会认为这些都是与嘴巴相关的问题。



其实在孩子开口讲话之前,他们需要掌握很多语前技能,包括语前沟通、认知理解的能力,是孩子将来开口讲话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儿童语言发展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先听后说”。


儿童要在沟通和玩耍中不断地获得语言的输入,先发展语言的理解,然后才会用语言表达,从而“开口讲话”。

影响语言发展的因素

生理因素


正常的脑部功能:脑部很重要,假如生产的前中后因为任何原因造成脑部伤害都可能导致语言发展迟缓,除此之外,可能还会伴随运动功能、智能、视觉、听觉及学习障碍等多重障碍。


听觉:正常的语言发展当中,「听」占了很重要的角色。


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先学会「听」,才能仿照地「说」出口。


口部功能:说话器官发育的不成熟。 



认知理解


认知理解差的孩子通常在语言理解、词汇量及表达能力上发展得比同年龄其他儿童要慢一些。

社会互动


家长「没有教导」或「过度保护」都是造成儿童语言发展迟缓的原因。


如今很多家长因为忙碌,无形间减少了与孩子互动的时间,影响孩子的语言学习。


此外,家长对孩子过分地溺爱,在孩子开口前就替孩子处理好他的需求,也会降低孩子口语表达的机会。

开口说话的前备能力

  1. 有不错的认知理解能力

  2. 有沟通互动行为

  3. 有模仿行为

如何教孩子认知理解

配对


区别物体的异同是学习能力的基础,而对儿童进行配对能力的训练,目的就在于提高他们区别物体异同的能力和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方法:先让孩子学习同物同形的配对,找一样的放在一起,然后让孩子学习同物不同形的配对,如同为杯子,但长得不一样。


内容:同物同形配对→同物不同形配对。



指认


进行理解物体名称的训练,有助于他们懂得关于物体和动作的名称,并进而为进行表达物体名称的训练打下基础。


在理解物体名称的训练中,应该首先选择孩子熟悉的物体来开始训练。

方法:如在孩子面前放3种物品的图片,家长说物品的名称,让孩子指出。


内容:常见物品的指认(水果蔬菜、日常用品、动物、交通工具等)。



物品和功能


我们首先要让孩子了解的就是孩子经常使用或者经常见到的物品,在明白“是什么”之后,我们要知道“做什么用”“怎么用”,为进一步发展生活技能奠定基础。

方法:如问孩子这是什么,它是怎么用的?


内容:认识→模仿使用→生活应用(衣、食、住、行类物品)。



物品归类


类别概念是儿童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的集中体现,分类操作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促进手段。


特别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分类训练必须从儿童所熟知的物品开始。

内容:食品类、服装类、动物类、日常用品类、交通工具类等。

建立沟通互动行为

有没有沟通互动行为比会不会说话重要。


很多自闭症孩子会说话,但不会沟通互动,语言的本质是沟通互动。


建立孩子的互动从孩子的需求入手,如孩子要某个玩具或者零食,这时家长就可以跟孩子互动了。


对于无欲无求的孩子,从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开始。


沟通互动技巧

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良好的沟通互动技巧之上,如果忽略了儿童沟通互动的技巧,而只专注在说话能力的语言发展上,可能会给家长带来事倍功半的感觉。


儿童应具备的沟通互动技巧包含几个层面:

注意沟通对象


与人进行沟通互动时,双方必须是在同一「频道」内,以确保讯息能正确的传达给沟通对象。


因此在与儿童互动时,可以先使用玩具或是儿童喜欢的玩具,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确定儿童注意到沟通对象后,再进行对话或是活动。



轮替行为


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定是有来有往,因此轮替行为是沟通的基本技巧之一,父母亲可透过交换、轮流的互动游戏或日常生活活动,来练习此技巧。


使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需求


有些儿童会使用尖叫或是哭闹的方式来表达需求,目的是让大人屈服,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其实这类的耍赖行为应该要忽略,或实时给予正确表达方式的示范和指导,借机教导小朋友使用手势或是说话的方式来表达,例如用手指着物品、点头/摇头或是口语表达「我要…」等。


日常互动参考技巧

观察


观察儿童的需求,了解他们现在想要什么,要玩什么,想吃什么,利用儿童有兴趣的物品或玩具作为介入的起点,而不是大人想要他们玩什么。

等待


与儿童进行互动时,应避免大人们一股脑说个不停,应给予儿童反应的时间,再视儿童的反应给予回馈、指导或是继续活动等,以藉此培养互动轮替的技巧。 



姿势的调整


与个案一起玩玩具或是说话时,应该注意自身的高度,尽量与儿童平行,让儿童不必费力就能够注视到沟通者的脸部,不但可培养沟通时应注意他人的基本互动能力,也可培养观察他人表情的技巧。

制造表达需求的情境

有些时候对儿童的过度保护以及照顾会剥夺他们学习表达需求的机会,适当的制造一些困难,会是学习表达需求的好方法。


例如将糖果锁在看的见但打不开的罐子里,把玩具放在拿不到的地方,让儿童学习如何寻求大人的帮忙。




正确互动技巧的指导


建议家长在儿童哭闹的时候,应先给予忽略的策略。

诱发自发性沟通动机

简单一些的如把孩子喜欢吃的玩的放到孩子看得到拿不到的地方,让孩子来找大人求助,这时可以教孩子一些语言、眼神、非口语等目标,这样的互动工具式沟通多一些。

模 仿


模仿是儿童学习的基础,儿童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

粗大动作模仿:指令“这样做,像我这样做“”等这样的指令,老师示范一遍动作,孩子跟着模仿(拍手,摸头等都是大肢体动作)。


操作动作模仿:把一个东西放进一个盒子里,抛球,叠积木,梳头等。


精细动作模仿:手指操,捏橡皮泥等。


口型模仿:语言模仿前期。


发音模仿:语言模仿。


仿说:从孩子理解的物品中教孩子仿说。


在孩子仿说基础上,引导孩子在适当的情景中表达。


如把孩子想要的玩具放在他拿不到的地方,让他主动说出“我要……”,画画时给纸,不给笔,“我要.....”等。



相关推荐